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民间收藏热急剧升温,各地参与各类收藏的爱好者与日俱增。各种拍卖公司打着藏品征集的名义进行诈骗,据有关人士不完全统计,全国涉足收藏的人数多达7000万人。然而,在庞大的收藏者队伍中,我们不难发现,投资性收藏占了绝大部分,真正纯以兴趣爱好收藏的很少。以艺术品收藏为例,现在真正懂艺术或是为艺术而购买艺术品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冲着艺术品保值增值去购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买家卖家还是炒家庄家的心态显得十分浮躁,为此一些人和机构为了牟取暴利,开发了一批又一批的所谓“收藏品”,有些东西说到底是仿制品、复制品、印刷品,几乎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有意思的是,这些东西居然在各地市场上四面开花,如果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根据笔者观察,目前大量通过杂志、报纸和网上拨打免费订购热线进行销售的收藏品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打着各种名目和旗号。一些公司或机构在推出所谓的纪念藏品时,往往会选择借助一些家喻户晓的重大题材,比如庆祝香港或澳门回归,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或诞辰,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等等。用这样的题材往往会吸引一些买家的光顾。
二是价格昂贵。现在市场上无论是收藏极其广泛的邮品,还是工艺品、仿制品、复制品、印刷品,价格都不便宜,动辄几百、几千乃至数万元,一般普通百姓是无法问津的。比如一本“历届奥运会邮集”售价达1万多元;一本“纯金纯银生肖贺岁纪念册”售价近万元等。
三是出具收藏证书。为了吸引更多买家购买,藏品制作商会出具收藏证书,每件藏品会有编号,旨在表明发行量是有限的;还有藏品制作商嫌自己的权威性不够,往往联手某协会甚至某国际协会出具收藏证书。
四是广告铺天盖地。为了推销这些物品,制作商都会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有的甚至不惜花费巨资用于包装,他们在报纸、杂志甚至电视上大肆宣传。从内容看,这些广告大多夸大其收藏价值,比如承诺有限发行或是绝版发行,有的发行数量只有几百或是几千;承诺发行权威性高,有的甚至联手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承诺出具鉴定证书;更有的为了表明其藏品极具收藏价值,还会宣称0001号已由某某机构收藏,0008号已被某企业家收藏。几乎所有的广告都宣称自己的藏品极具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若是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物品大多制作成本很低,销售价格却很高;销售的方式主要依靠说得天花乱坠的广告,然后在杂志、报纸和网上销售。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曾道出其中奥妙,他认为市场上连篇累牍做广告炒作的什么“金书”,就是坑人的圈套;一部售价上万元的“孙子兵法”或者“论语”其成本仅几百元而已。还有配合重大题材而发行的所谓“有限发行”、“绝版制作”的玩意很少有投资价值。
当然,我们不是一概否认这些藏品没有一点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问题是这些藏品是否象其广告上说的一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这是需要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擦亮眼睛,细心辨别,因为这类东西流通性、变现性极差,盲目买进,风险很大,日后不要说高于成本价抛出无人接盘,有的即便割肉50%抛出恐怕也无人敢接。
也许有人会问,在鱼龙混杂的藏市中我们究竟应该收藏什么?以笔者之见,当代值得收藏的东西很多,而且今天的现玩就是明天的古玩。对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来说,应把握四条原则,一是必须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二是必须有文化内涵的;三是必须存量稀少的;四是必须有艺术和观赏价值的。比如文革宣传画、名家工艺品等等。总之,面对市场上仿制品泛滥、复制品活跃、工艺品流行的局面,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购买务必要谨慎。笔者还是重复一句老话:“投资藏品靠财力,保值增值靠眼力。”
业内揭秘
制假、售假、拍假已成产业链
近年来,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早已远超股票、房地产,成为最火的投资领域之一。由此衍生的古玩鉴定机构、鉴宝类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而古玩造假、售假、拍假也愈演愈烈。
“古玩不打假,拍卖公司可不用对藏品的真假负责,是最大的弊病。”一位藏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几乎所有的拍卖会,附印在拍卖图册上的拍卖须知都会注明,拍卖公司在尽自己能力后,不会对拍品的真假负责。“尽没尽责谁知道?”他说,“古玩不打假”只是民间说法,在这一领域法律不应缺失。“毕竟大家玩的是收藏,而不是心跳和冒险。”
国外的鉴定师在数次错误地鉴定藏品后,业内都会永久封杀。而在国内这似乎行不通,往往一句“看走眼”就可以推掉责任。
一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拍卖吃的是碗良心饭,你不要信誉,不要脸,想怎么玩都可以。” 他说,艺术品收藏一直就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在如此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谁敢保证赝品、高仿品不会流入市场。
该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他所知道的一家本地拍卖公司,一次上拍藏品多达2000件,就以该公司收取的单件最低“相关费用”1000元来计算,一次拍卖会下来,即使未拍出一件拍品,也有一笔庞大的收入。